江西宜春:多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见实效

10月29日,宜春市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景平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

近年来,宜春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牢固树立工业化理念和市场思维、互联网思维,启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全力以赴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

强化组织推动,凝聚产业共识

一是高规格推动。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将“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列为“五个发力突破”之一,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现场推进会议,主要领导多次亲自调研、亲自部署。各级均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是大力度支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以上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予以全面扶持。

三是全方位推进。建立联席会议、调度督促、挂点服务等六项工作推进机制,并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综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工作落实落地。

强攻外引内培,引领产业升级

一是狠抓招大引强。大力实施“头雁领航·雏鹰振飞”行动,绘制农业产业招商图谱,建强专业招商队伍,推动目标化清单化精准招商。今年以来,全市共签约农业产业化项目7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个,签约金额56.12亿元。

二是持续育大扶强。鼓励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不断提升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9家,其中省级111家、国家级10家;培育超亿元龙头企业130家,其中超10亿元7家;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29家。

三是加快三产融合。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上高富硒禽蛋产业园、宜丰富硒竹笋产业园等五大农产品加工园(食品工业园)加快建设。在樟树、上高、万载等地投资36.3亿元规划建设5个万吨级冷链物流项目,建成一产产地仓冷库库容7.63万吨;1-9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9.09亿元,150款农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餐饮。

突出品牌建设,积蓄产业势能

一是以资源育品牌。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深入挖掘本地农产品文化内涵、乡土本味,创响一批“土字号”“硒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市“两品一标”认证数达996个,宜春大米、靖安白茶等53个品牌获“赣鄱正品”认证,靖安香菇、丰城麻鸭等15个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二是以品质铸品牌。擦亮宜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全链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化、标准化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5035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管理,可追溯覆盖率达100%,主要农产品综合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三是以营销强品牌。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加快拓展农业品牌推介渠道,实施“品牌+”精准营销,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资源政策,全力打造“宜春宜品”全域品牌,加快构建“1个全域品牌+ N个企业品牌”现代农业品牌体系。

夯实基层基础,做强产业支撑

一是扩规模。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聚力打造富硒大米、富硒竹笋、富硒禽蛋、富硒果蔬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连片规模大、生产标准化的核心基地。全市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绿色有机认证面积390万亩、512万亩,认定市级富硒示范基地314个。

二是扬优势。支持袁州区富硒大米、樟树市中药材、丰城市麻鸭等16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和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25个。

三是定标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地环境、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入手,聚焦环境特色、品质特征等独特指标,围绕种植、加工、包装、运输、流通等全链条,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研制,推动分等分级、优质优价。

发布会上,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相关负责人就激发龙头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擦亮富硒特色名片、做好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