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养老不再“难”

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青壮年人口流出、养老观念相对落后等,诸多现实因素“拦”在了完善农村养老的路上。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农村养老”话题。

近日,农工党中央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指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2.5亿,农村老年人占1.3亿;农村老龄化水平达22.5%,呈现出“老龄程度更深”“未富先老更快”“困难老人更多”“养老需求更迫切”等特殊性;预测到2028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

一边是农村老龄程度的更深,一边是农村养老服务的滞后,这让不少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困境。众所周知,城市老人大多有退休金,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城市工作,加之城市各式各样养老服务、发达的医疗服务,城市居民养老基本具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很少人有退休金,子女大多外出打工,养老服务水平还参差不齐,让农村养老成为难题。

近日,中共中央发布2021年第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其中对农村养老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一号文件的发布,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决心。

要解决好农村养老难题,政府要加大投入。要让农村养老不再是难题,一方面要通过敬老院、幸福院的建设,让老有所养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要大幅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每一个农村老年人都能健健康康、安享晚年。这一切,都需要地方政府既投入真金白银,又蹄疾步稳,稳步推行,从而改善农村养老条件。

要解决好农村养老难题,要坚持多条腿走路。农村养老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更是每一个家庭的事。要彻底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政府、社会、社区、机构、家庭等所有对养老承担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保障资金多元供给。比如养老机构下沉到农村,在农村建设养老院,促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又如老人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关心关爱年老的亲人。(李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