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游戏沉迷重在“治未病”

自国家新闻出版署30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已过去了一周时间。这一段时间,看似风平浪静,却也暗流涌动。

层层加码的限令确实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各游戏平台从技术上做到限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网络游戏环境,减少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可能性。然而,事情总是曲折的,尤其是这类顽疾要根治起来,确实没有那般顺利。作为防沉迷主体的未成年人,一旦他们想方设法突破技术封锁、时间封锁、监管封锁,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化。

这不,有些未成年人为了破解封锁,花样百出。请大人刷脸的有之,花钱买号的有之,解锁被骗的有之,甚至一些游戏平台做起了生意……正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成年人本身成了最大的防沉迷漏洞,不仅徒增了家长的烦恼,更让骗子、不良商人大行其道,这无疑让好政策面临新的考验。

由此导致的治标治本之争,却又是一番烦恼在心头。依我看来,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之症,关键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已经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未成年人,游戏瘾既成,要纠正确实非常困难,他们会想尽办法去逃脱各种监管,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各种新闻中的主角,大多是这类型。对于这种情况,能做的还是宜疏不宜堵,越堵他们的反抗可能更激烈,造成的问题反而更多。

对于大部分未成年人来说,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沉迷游戏,因而游戏可能更多是一种娱乐消遣。尤其是在开学之际,沉迷游戏的时间更少。对于这部分未成年人,就要做好预防,治未病。既要在学校层面管控好手机使用,又要在家庭层面做好教育引导,用合理的学习时间去对冲游戏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游戏的乐趣更多,自然也就可以避免沉迷于游戏的现象发生。

社会、平台、学校、家庭、未成年人共同构成一个治理循环,任何一环的脱节都会让防沉迷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心智未完全发育的未成年人来说,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确实很难做到自律标准,所以其他各方也就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做疏导。如今看来,技术上的把控是一件比较容易办成的事情,但是身心健康和教育上的引导却并不顺利。因此,如何预防沉迷游戏的本质其实是如何管好孩子,这是一个成长命题,也是教育命题,并非单纯的网络疑难杂症。

防沉迷是一道综合题目,不是单一的选择题,但给未成年人营造多元选择,不失为一种“治未病”好法子。在我看来,发展好线下娱乐,才能更好地规范线上沉迷。这一代的父母,大多亲身经历信息时代的变迁。想想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没有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时代,我们怎么过来的,不妨从中找回丢失的记忆,找到当代孩子缺少的东西,让孩子知道好玩的多了,沉迷网络的便会少了许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