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蓝领技术岗位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
制造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作为制造业人才培养主战场,职业教育能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是“蓝领”的主要孵化地。从宏观和长远发展战略上看,蓝领群体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为新发展阶段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提供广阔前景。因此从客观、长远角度上看,我们还应当乐观看待职业教育和蓝领发展前景。
但另一方面,“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愿选择当蓝领”的现实也应当引起充分重视。事实上,当前蓝领和职业教育“不被待见”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其一,蓝领工作本身就不是“钱多事少”的职业,相反工作还更加单调和枯燥,短期内社会声望也并不高,除此之外还面临机器智能化的替代风险;其二,作为蓝领技能培养的职业院校,也存在诸多不足,没有把学生打造成真正有技能水平的蓝领,缺乏蓝领技术“硬核”的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价值能力和待遇状况必然不够理想,从事蓝领的意愿也随之降低。
客观而言,当职业院校学生近三分之二不愿当“蓝领”的时候,我们确实要意识到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有职业院校甚至教育体系:从职业教育规划到职教资源分配,从教育内容设置到实用技能培养,从职业教育定位到教育效果评价,或许都有不少的问题,导致毕业生“输出的不少、顶用的不多”,蓝领工人“需求的不少、能用的不多”的现实尴尬。所以职教体系如何对接生源导入、对接素质培养、对接社会需要等环节确实有不少问题,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着实需要从职教体系上下功夫。
在这个层面上,国外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德国,“双元制”模式能够从法律层面强化职业教育功能,学生在学校根据《义务教育法》、《学校法》等法律接受理论和文化的义务教育,学生在企业则根据《职业教育法》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双轮驱动”。美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让学生入学半年后就进入企业实习,并严格按照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1:1的时间分配,最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出学生能力评价。新加坡的职教模式则更为称道,其“教育不但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做领导的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的理念更是让职业教育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并得到高度认可,新加坡只有20%的普高率与我国当前50%的普高率相比,新加坡社会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焦虑和压力。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实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国内方面,就在前不久,教育部、江西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大会在南昌启动。根据《部省共建职教高地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江西将从体制机制改革、实体项目建设、基础发展保障三方面推动全省职教改革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指导下,江西省推进实施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政策以及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升学等管理办法,将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江西省职教高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显然,这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举措的探索和推进,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蓝领就业带来积极的连锁效应。
所以这样看来,能够决定高职教育和蓝领待遇的,依然是“技”圆梦想,“能”赢未来。我们国家需要高端的大科学家、大工程师,也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懂技术的蓝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让更多年轻人乐于当、立志当一名技能型蓝领,真正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戴庆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