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家长反映海天求学承诺“包上名校”,家长交费后,该机构则称今年国家管理严格无法录取,却迟迟未退费,甚至有家长被拉黑。引发关注,10月27日,海天教育回应称“保录取”系“沟通偏差”,无法退费原因为申请院校的对接人(即中介)携款外逃。已向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案。(10月29日澎湃新闻)
“望子成龙”真的有捷径吗?在国内,子女的教育成长发展几乎是每个家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母为“望子成龙”愿意提供详尽的规划和尽自己所能最大的支持。然而由于子女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家庭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国留学在一些家长的心里代替高考成为了孩子进入人生“康庄大道”的快车道。一些机构和个人正是利用了家长此类心态,掌握了“财富密码”。
回看新闻报道中披露的家长和销售人员的对话内容,“没有面试、保录取”“这就是渠道关系的厉害之处”“学校有名额,但是不对外”之类的话术比比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大概大部分人都会有所警觉,甚至可能会成为笑谈。但是在留学教培领域,一些人利用双方信息了解不对等的优势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竟让许多家长“甘心入瓮”,这固然是因为机构和销售个人存在违规违法情况,但也同样说明有些家长被“国外名校”光环蒙住了双眼,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
“国外名校”不是“康庄大道”,决定一个人的前途的最重要原因,永远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就算如销售人员所说,没有能力通过相关考试和学校考察的学生能够利用“内部名额”走进名校,也不可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进度。确实,学不来真本事,只是拿学历、走过场,最终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考验,就会变成“南郭先生”。
其实,一部分家长对于国外学校和国外学历的“迷信”,跟一些人才政策、企业单位用人、社会风评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特定国外院校的学历学位常常会成为部分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标准之一,同样,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孩子出国留学也常常是“子女优秀”“家境优渥”的加分项。这些现象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放在当下却不一定合理。政府和企业是否应该以具体能力考察代替“一刀切”的学历要求?社会是否应该把对国外名校的迷信转到对国内高校的自信?等到“学历≠能力”的理性观念在社会形成时,名校学历是否还是通行社会的“万能钥匙”?
“望子成龙”永远没有捷径可走,外国大学也不会永远是“香饽饽”,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自信、学术自信的增强,它们终将褪去光环。“望子成龙”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对孩子兴趣爱好、学习兴趣的引导,是对孩子正确三观、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大的捷径,就是陪伴子女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王椿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