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众诉求会较快回应,但用的是“模板”;群众来办事,用“软钉子”让事情不能及时办理;对群众反映的难题,用“正在走程序”的话术敷衍群众……一些官僚主义的新套路存在于少数基层干部处理群众事务的日常工作中。
数据时代背景下,运用网络开展政务工作已成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借助互联网平台,群众对“急难愁盼”问题可以快速表达意见和诉求,政府部门也能及时回应、快速反应、一盯到底,在这种双向互动之间,提高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稳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但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政务”在给群众带来高效办事、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滋生形式主义新变种的“温床”,无形之中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竖起了一道“隔离墙”。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南方某市群众在网络问政平台多次反映公共场所噪音扰民、人员不戴口罩并聚集等事项,但当地政务服务部门却避重就轻、消极应付,以“模板化”官方回复搪塞群众,看似对群众诉求“接诉即办”、办事程序中规中矩,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光围着形式打转。
群众有诉求,干部有套路?网络本应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但部分干部套用“万能回复”的模板处理群众问题,陷入“脱离群众”的怪圈,究其实质,还是基层干部没有把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为民解难题过程中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躲在互联网“保护罩”下庸政懒政,以敲键盘的方式代替干实事,服务群众“打太极”“糊弄”群众自欺欺人。久而久之,对基层政治生态和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影响破坏。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形式主义乘上了互联网快车,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对这种基层形式主义新变种,就要扭住不放、露头就打。一方面,要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公仆”身份,对群众各种合理诉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一些棘手且短时间难处理问题,认真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建立办理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真正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线上,强化在网络理政方面真抓实督、靠前监督,一督向群众扯回销的及时度,二督群众对办理事项满意度,开展好民情民意跟踪问效。同时,要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对这种推诿、慢作为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切实让“互联网+政务”回归本位。(刘启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