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下!”当王全有的盲杖敲到一个杆状物品时,一个声音大声呵斥道。原来,盲杖碰到的是卖早点摊位支油锅的架子。摊主急了,说要是碰翻了油锅烫伤顾客王全有要负全责。站在盲道上的王全有反驳道“我一个盲人在盲道上正常行走,怎么能知道盲道上支着一口油锅呢?!”
盲道,顾名思义是在人行道上或其他场所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觉障碍者产生盲杖触觉及脚感,引导视觉障碍者向前行和辨认方向以达到目的地的通道。但是如今人们似乎忘记了修建盲道的初衷,肆意占用盲道,让盲人难以出行。很多视障人士抱怨道,盲道出行本就不易,盲道被占,让出行“难上加难”。
“没有盲人使用盲道”竟成为市民占用盲道的“理由”。由于很多盲道毗邻公交车站、街道商铺,我们经常看到面包车、三轮车、共享单车等车辆和其他道路障碍已成为盲道“主角”。不少市民认为,占用盲道无可厚非,并表示大家都这么做,无人管理也无人制止。甚至有人认为,盲道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合理占用”。
盲道,不仅没帮“盲”,反而帮了“道盲”。盲道上的障碍物如同“定时炸弹”,使出行成为一种“危险活动”。磕腿、碰头、崴脚、撞墙、摔跟头似乎已成为盲人出行的常态。然而,伴随着身体伤害而来的是让人更为痛苦的心理伤害。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身体缺陷已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如今又对出行产生恐惧心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盲道帮“道盲”,绝不能不管不问。盲道被占折射出的是无障碍设施法律供给不足、社会公众意识缺乏、后续监管不力等多方面问题。要想“根治”占道问题,还需多管齐下,多措兼施。一方面要完善与盲道相关的无障碍建设法律规范的实施细则,明确执法主体。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残障人士自身的监督力量,提高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避免出现“法不责众”困境。以视障人士的平等参与为核心,多角度出发,系统解决视障人士出行难问题,让盲道真正恢复“畅通”。(林鑫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