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套餐服务宜“优”不宜“诱”

近日,人民日报批通信套餐乱象。文章指出,部分“免流”套餐名不符实、套餐升级容易降档难、存在人为设置权限障碍等问题。随着5G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于网络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多,通信运营商适时推出多种套餐服务,既让消费者享受到网上办、指尖办、一次办的便捷,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套餐服务存在的问题。

  鉴于消费者和运营商之间信息不对等,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剪刀差”,甚至“店大欺客”等问题,一些看似诱人的“套餐”往往隐藏着坑人的“套路”,让消费者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套路”离不开“诱”字诀,就是在宣传用语和资费细则上运用“话术陷阱”,把“回报客户”“流量免费”等字眼写得大而醒目,把“资费详情”“新增费用”等内容写得小而冗长,且置于最不起眼的位置。“套路”还离不开“换”字诀,就是偷换概念、偷梁换柱,把部分手机APP的“定向专属流量”偷换为“免流量”,把套餐内高速流量+套餐外限速流量偷换为“无限流量”,把加购流量包赠流量偷换为“赠送流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套路”更离不开“拖”字诀,就是升级套餐的时候网上办、一键办、发送验证码就能办,想更换套餐的时候就要带着身份证到营业厅去换,甚至还要一定级别的区域总部授权才能换,很多消费者因为上班忙、怕麻烦,便对此见怪不怪、一忍再忍。

  一枝一叶总关情。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6.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185万户。通信服务是关切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到降低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到规范套餐设置、全国实行“携号转网”等等,我们在宏观层面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行百里者而半九十,运营商个别套餐存在的微观问题,依然不可忽略。事实上,不仅是通信套餐服务,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信用卡推销、保险种险推销、会员卡推销等等方面,亦很容易被商家弄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规范通信套餐管理要坚持问题导向,锚定“诱”“换”“拖”等常见问题,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一方面,电信运营商要自觉尊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权、选择权,在电子屏、宣传单的醒目处以“清单化”形式,明确套餐的资费结构、收费标准、计费原则、享受服务、有效期限等,做到简明不冗长、规范无歧义、清晰不遮掩。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和工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违规成本、打破门槛壁垒,严格落实《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等规范文件;同时,结合防电信诈骗内容,加强常态化宣传教育,公布一批典型案例、揭露一批常见套路、呈现一批惩处结果,引导消费者运用《电信用户申诉处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维护自身权益,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肖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