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应避免“条条框框”

近日,湖南长沙的一份文件显示,湖南工商大学7名学生因见到学校领导及老师未打招呼,被通报全校批评。这份《湖南工商大学文明素养教育督查情况通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12月6日,校方回应,系文明素养教育过程中出现理解误差,目前正处理此事。

从这一题为《关于加强学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情况说明》的回应中可以看出,这期间,学校正在开展“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活动,此前应该在校内进行过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之与干部考核、绩效挂钩,行动之决心不可谓不坚定。其中,为了“倡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在校园、教室、寝室等的每一个角落,见到老师和领导都要主动问好,要帮老师、领导按电梯,并要熟记校领导的照片,等等,是这项工作的内容之一。然而在具体的落实当中,因为7名学生未向老师和领导问好,就采用明文通告、点名批评的方式,这种“矫枉过正”的处理,让该单位迅速出圈,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所谓的“文明素养”,主要指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自我修养,“文明素养教育”靠的是身体力行的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力量的积累,价值观念的内化,而不是大棒呵斥、道德威压,也不是人际对立、捆绑桎梏。根据以上这份《情况说明》,学校开展“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奉行‘把优秀、勤奋、文明当成习惯’的理念,自觉提升‘责任、友善、健康、自信、自律’等文明素养,创建和谐文明校园,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这里的“引导”“自觉践行”“自觉提升”等定位,诚然是对的,但知易行难,最后引发了这样的效应,恐怕得好好反思一下具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了。

高校的“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活动,应该创建一种更活泼、更友好的氛围,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激励,切忌这种将学生推向对立面的形式主义作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推行一个多月的文明素养教育工作想要快速见到成效,在一些部门领导那里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下猛药、走偏路,肆意扩大形式效应,又怎么可能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呢?“文明素养教育”之类的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常讲常新的常规教育工作,应当巧妙地渗透进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中,不能被“形式主义”这剂猛药给毒害了。

向老师和领导问好这种小事,的确可以体现学生的文明素养程度,但标准切莫定在“条条框框”上。毕竟尊师重道并不一定表现在表面行为上。与其对没有做到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不如对文明素养教育的良好典型进行嘉奖褒扬,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鼓舞,更乐意做那个锦上添花、美美与共的人。(宋沅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